“新残疾人之家像一所学校,进去要刷脸,在学习室能看书画画,在休息室有单人床可午休。”近日,今年51岁的庇护人员张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。随着“新学校”完成易地重建并投入使用,因离家近且设施完善,他喜欢上了这里,每天像孩子们一样背着书包去“上学”。
早晨8时许,刚走进残疾人之家,张先生就自觉走到刷脸机旁自动刷脸。然后,他把自己的背包放到学习室内,再走进手工室开始组装圆珠笔。
“工作室每天会安排简单的手工活,既可以锻炼‘大宝贝’的大脑和双手灵活度,他们还能拿到一些工钱,虽然赚得不多,但能体会到成就感和价值感。”该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陈继瑛说。
据了解,在这所“学校”里,每个托养人员被称为“大宝贝”,现在共有47人,年龄最大的59岁,最小的19岁,他们就像孩子们一样,一起学习、生活和训练。“我书包里有梳子,还有两本绘本,跟其他‘大宝贝’分享故事。”今年33岁的庇护人员金女士说。她是一名智力残疾患者,每天乘坐公交车来“上学”。
陈继瑛说,北海街道长城残疾人之家成立于2019年9月,之前位于越西路与城南大道交叉口,面积仅600平方米。因场地小,入托的“大宝贝”多,活动空间很有限。在各级残联的关心支持下,政府投入260余万元,长城残疾人之家去年底顺利完成易地重建,“新家”在胜利西路镜湖人家小区附近,有1200多平方米,硬件设施更加完善,内设学习室、手工室、午休室、直播间和餐厅等功能区域。
北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说,改善硬件的同时积极完善“软服务”。一方面“引进来”,通过引入辖区内医疗康复、文化艺术等资源,与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、花街文房等结对共建,打造“家院社企”融合圈,实现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闭环管理。另一方面“走出去”,借助“关爱残疾人宣讲团”以及抖音直播等方式,线上线下持续为助残、扶残事业发声,形成全社会参与助残新风尚。街道还着力于“促融合”,带领残疾人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,融入新生活。